http://www.yaoshill.com
首页爱因斯坦论佛教谈顾净缘吴信如弘一法师论江本胜实验教义入门开元三大士雷久南食谱唐密药师法吴立民净柱法师五行蔬菜汤玉琳药师经题佛门法事药师法会简轨药师经药师经法序药师七佛经知识提要佛法的科学证明求佛注音楞严咒
    恩师吴老于己丑年正月初六圆满示寂,本网倡议:正信弟子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修行佛法,觉悟人生,自利利他,行于如如,如如而行,守本分事,珍惜时光。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分类目录
药师如来与北斗七星
药师法门为末法必修法门
药师法门解答专帖
药师法门文汇
于晓非居士的佛教演讲之一
于晓非居士的佛教演讲之二
于晓非居士的佛教演讲之三
于晓非居士的佛教演讲之四
首页
名师简介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法会简轨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释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二)
《药师经法研究》序
弘一、印光法师论药师法门
弘一法师: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玉琳国师药师经题语
名人论佛教
合理的居家生活
中医与佛教的养生秘诀100条
健康长寿七法
怎样念好家庭这本经
药师法门对我们的启示
不健康有四种原因
大藏治病药
胆结石怎么办
佛医病因对治图表
肝炎怎么办
感冒的时候怎么办
咳嗽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过午不食的利益
如何调呼吸
失眠头痛怎么办
痛经子宫肌瘤怎么办
养生八段锦
食物相克与相生
明目论与洪范五行生序
身病还是心病
哪些食物能杀死癌细胞
食疗
根治所有胃病
防治糖尿病秘方
李清岩治癌秘方
高血压、减肥方
姜的二十种食疗功效
重大疾病特方收藏
金刚念诵
枸杞单偏方
震惊世界的中国秘方
中药泡脚极品药方大全
颈椎腰椎穴
华佗百病秘方
教你如何清肠
微笑是康复和谐的开始
身心灵整体健康
快乐的钥匙
能让你豁然开朗的廿六句话
人生的感悟
一生受用的85句
生活箴言
网络欢喜学佛
网上供佛
睡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的方法
远络疗法图片
9类身体求救信号!
身体彻底排毒的简单方法
不花分文治疗颈椎 肩周炎
温家宝:做人的基本原则
五脏排毒简单方法
很好的佛教知识
南怀瑾的一个秘方
意念疗法
佛法极品图片
药师七佛法像
打开七个脉轮的手印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二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三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四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五
佛教的现状与未来
法事介绍
灵源大道歌 ·曹文逸
能满众愿的药师佛
太虚大师论药师法
惟贤法师论药师法
暂无

 

 

地藏经法研究18

吴信如

 

盂兰盆供讲义

 吴信如 讲

 

 

 佛法之根本教义,可以“缘起性空”四字蔽之,佛法之根本修持,则可以“上供下施”四字蔽之。盖菩萨道之行持,一切之一切,无非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斯即上供下施也。汉传佛教,供施法门流传最久、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当推“盂兰盆供”与“瑜珈施食”,超生度亡,祈求福报,几乎一年一供,晚晚施食。不但已成寺庙经常赴之法务,而且形成民间超度亡放焰 口、中元节烧包之习俗。但对盂供与施食经法之大义与修持,缺乏正信、正解、正行,以致经晦而不明,法蔽而不彰,甚至沦为迷信陋习,为人所诟。往年二学园根本道场,每年都办盂兰盆法会,兴供施食,掌法顾净缘多次讲解盂兰盆经,以明盂兰盆经法教孝、教施、教食之法义,发人深省,启人智慧,使人得以正信、正解、正行。

 1991年夏,余调来北京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应河北省佛协会长净慧法师邀请,参加河北正定临济寺盂兰盆法会,并讲盂兰盆经。余于是综合历年师说,编写此本《盂兰盆供讲义》,以广法益,用报四恩,上供下施,回向一切。由于盆供经法多与地藏以法相通,故以本讲与《地藏经法研究》合并刊行,以飨读者。

 吴明信如谨识

 一九九七年一月十五日于北京

 

佛说盂兰盆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佛言: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汝虽孝顺,声动天地,天神、地 祇、邪魔、外道、道士、四天王神,亦不能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吾今当为汝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烛,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当此之日,一切圣众,或在山间禅定,或得四道果,或在树下经行,或六通自在,教化声闻缘觉,或十地菩萨大人,权现比丘在大众中,皆同一心受钵和罗饭,具清净戒,圣众之道,其德汪洋。其人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世父母、六亲眷属,得出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衣食自然。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时佛敕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食时,先安在佛前,塔寺中佛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时目连比丘及大菩萨,皆大欢喜。目连悲啼泣声,释然除灭。时目连母即于是日,得脱一劫饿鬼之苦。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之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 尔否?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众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当奉持是法。尔时目连比丘、四辈弟子,闻佛说法,欢喜奉行。

 盂兰盆供讲义  

盂兰盆供是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开演的一部法门。梵语盂兰盆,又音乌兰婆拏,义译为救倒悬。佛说盂兰盆经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盂兰盆之缘趣与修法,历代有人注疏,其 著者为华严五祖唐圭峰宗密禅师之经疏二卷。自圭峰大师著疏阐扬,又比附儒门教孝,才使这部法门普及民间。千多年来,每年七月十五日,中元佳节,盂兰盛会,追荐亡灵,供养佛斋僧,俗烧纸包,僧赶经忏,习俗传袭至今。圭峰定慧大师又判此经属人天乘,是小乘教,历来大德,很少注意此部小经。加之此部不满千字小经,又被流俗传说得芜杂不堪,时至近代,更被斥为迷信,破除禁止,以致这部法门正义不明,大法未彰。然此法门,实通大小乘,实通显密教,通世出世法,关系佛法弘扬,关系民俗淳化,不可以其小而忽其大而真之妙谛也。今且综合历年师说作此盂兰盆供讲。

 轮回不虚,环流有常。一年气候,到秋天百果百谷成熟,大家便有了生活资料,这其中可分析出三种力量完成了收获:

 一、大自然界的生力;(以存亡的父母师长代表大自然界)

 二、本身辛勤的劳力;

 三、众人帮忙的助力。

 两千年前的释迦,为了教人合理地分配果实,说了盂兰盆供的方法。盂兰盆经虽简短,若配合其他有关经典来研究,也可知道他是用三种方法来报酬这三力的: 

一、教孝——报酬大自然界的生力;

 二、教食——自我的合理生活——报酬本身辛勤的劳力;

 三、教施——报酬众人帮忙的助力。

 这三力三教三报,也便是佛门常诵的供养偈义。偈曰:以我功德力,如来加持力,及以法界力,普供养而住。

 盂兰盆经的甚深精义,即:一是教孝,二是教施,三是教食。

 下分缘起与意义分别讲述。

 教孝的缘起

 经说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起,往饷其母。母得钵饭,便以左手障钵,右手抟饭,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啼泣,驰还白佛。经又云: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众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饿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

 教孝的意义

 佛教的孝,是一切修行的根本。诸大乘教,莫不教孝,圭峰疏中,引着《华严经》、《梵网经》、《大涅盘经》说:“戒虽万行,以孝为宗”。他又引观经所说的“当修三福,一孝顺父母,乃至此三种业,是三世诸佛净土正因。”他遂又说:“孝顺是净土之因。”可见佛家教孝的殷重,但佛家所谓孝,与儒家所谓孝,却大大不同。圭峰列举着“生前侍养”、“没后追思”的种种。

 生前侍养不同者:

 儒家则慎护发肤,扬名后代,故乐春不出,曾子开衾。

 释教则祝发坏衣,法资现世,故优陀通信,净藏回邪。

 没后追思不同者复有三种: 

1、居丧不同:儒则棺 槨宅兆安墓留形。释则念诵追斋,荐其去识。

 2、斋忌不同:儒则内斋外定,想其声容。释则设供讲经,资其福报。

 3、终身不同:儒则四时杀命,春夏秋冬。释则三节放生,施戒盆会。

 圭峰又就世谛中说出许多孝道相同之处,引着儒宗的人,都入盂兰盆会。许多做盂兰盆会的人,未必都了解佛法,却被儒宗的慎终追远观念所驱使,都说七月十五务必要供祭祖宗亡魂的。但依经文,应明佛家教孝之义。

 一、经中屡说“七世父母”,这七个字不作六数加一用,“七世父母”就是说自无量劫受生以来的父母。我们前一世前二世乃至前无量世的父母,有多少呢?现在各个在于何处呢?简言之,就是经论中常说的“六道众生皆我父母”一句话罢了。我们孝顺七世父母,我们就当拔六道众生之苦,与六道众生之乐。再换句话说,孝顺七世父母,就是广度六道众生。

 二、这种以七世父母教孝的博大,不独儒宗所乏,可说世界上所有的宗教,绝无仅有。不过他的基础,正建立在“生死轮回”上。不信轮回的人,他必定说从不曾见着死后的父母,更何处有什么地狱罪呢?其实世尊早分明告诉他说,障深业重的人,不见不信。修行得道的人,却实知实见的。所以经说,大目犍连,即以道眼,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云云。

 三、世尊教我们孝顺七世父母的方法,就是供佛施僧。本来佛法的六度万行乃至无量无边的修行,总不出“上供下施”四个字。上供便是上求佛道,下施便是下化众生。未深入佛法的人,还存着此世他世隔别的观念,不免疑惑着说,这样供佛施僧,是不是先亡父母,能得益处呢?世尊大慈,便于经中复说,行慈孝者,应为所生现在父母,供佛施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恼。于是我们可以试为现前父母供佛斋僧,若果我现前父母欢喜安乐或是听闻经法,忽启觉悟,看是不是得益。现前父母得安乐,七世父母亦必得安乐,现前父母得觉悟,七世父母亦必得觉悟也。

 依经略说以上三点。就大乘化他道理上说,再莫过于孝顺七世父母的真实了;就六度万行的根本上说,再莫过于供佛施僧的精要了。 

如此说“戒为行本,孝为戒宗”,孝之时义,真实精微。 

教施的缘起

 经云:佛告目连,十方众僧,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时,当为七世父母,及现在父母,厄难中者,具饭百味五果,汲灌盆器,香油锭浊,床敷卧具,尽世甘美,以着盆中,供养十方大德众僧。经又云:其人供养此等自恣僧者,现在父母六亲眷属,得出 三途之苦,应时解脱。若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若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 

教施的意义

 六度万行,布施为首。布施正对治着悭贪,一切罪恶,都由悭贪起。一切功德都由布施生。圭峰疏云:“有经中说,定光佛时,目连名罗卜,母字青提。罗卜欲行,嘱其母曰:若有客来,娘为具膳。去后客至,母乃不供,仍诈为设食之筵。儿归问曰:昨日客来,若为备拟。母曰:汝岂不见设食处耶?从尔已来,五百生中,悭悭相续。”所以本经谓目连见其亡母,生饿鬼中,悲号啼泣,驰还白佛。世尊便说:“汝母罪根深结,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又说:“吾今当说救济之法,令一切难,皆离忧苦”。佛所说的供佛斋僧救济之法,就是“布施”。自青提虚设筵席悭贪不舍的一段故事,演为小说,演为戏剧,世俗讹传,把戒贪的正义,掩没不彰。同时做盂兰盆会的,在丛林内或者还虚演一下故事。普通的,更是牛鬼蛇神,莫名所以。只是都要放一台瑜珈施食,仿佛七月十五日放瑜珈施食,就是盂兰盆会。而不知施食一法,虽与盆供同是行施破贪,却是另有缘起。施食随时可行,盆供必定在七月十五日。经中郑重再四,说是“僧自恣日”,分明教我们去布施出家之人,未曾说着布施饿鬼。且必教我们布施在大多数出家人得道的那一天。本来施食同教施,却不能说与盆供无关。但像经上说的,目连那样的纯孝,目连那样的神通,悲哀着手持钵饭,身入地狱,可怜他那饿鬼老母,还是不能得救。所以世尊才又说出这盆供养法门,教我们于如来欢喜之日,仗众僧功德之力,才能得救。倘若我们忽略了盆供,单单知道要施食,难道普通僧人,致孝于他人父母,过于目连之孝供于其亲?又难道普通僧人的持诵,其神通还高于目连吗?这是绝无是处的。纵然法事精诚,也只算放了一台瑜珈施食,不是盆供法事,我们不应含混。至于布施何以必于僧众呢?虽是别的经典,也有说到布施贫穷,比供佛施僧功德大的,那是机各有当,是应别论。若就布施常轨上论,布施俗人,是志在出世求大解脱的,布施着他们,才结了出世的法缘,种了解脱的上因,这更是盂兰盆经中教施的正义了。

 教食的缘起

 经云:佛又教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

教食的意义 

食在世法,极为重要。日常需要四件大事,所谓“衣食住行”,食为其一。而说到“食色性也”,乃至于“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那食字的蒂固根深,大可想见。若是再进而说“民以食为天”,便要说一切的需要都可以缺而食独不可缺,那食字之权威,更高于一切了。

 在出世法会上,一般要求超乎凡夫生活,生死关头,尚且要彻底打破,何况这维持生命的食,其无上权威,到此也就不免消失殆尽,一般学佛的人都将它忽略看过。可我们究竟还在学的时候,并没有到成的时候。现前的同愿,纵然已经行满三 祇,位居十地,只要有一分未臻圆极,便还有一分凡夫的生活。若是初发心的菩萨,更不必说。我们既不能离开凡夫的生活,那食字的权威,也就不能立刻脱离,在修行道路之中,仍不免处处受它的支配,又怎可能将它忽略看过呢?况且再进一层说,菩萨行愿度生,如来随机示现,都仍然要在凡夫的生活 里面巧作方便。就因满果満上立言,这一个与凡夫生活关系最深的食字,也就不容忽略看过罢。

 佛家常说食法概念,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说“食”是一种不善法而已。譬如说四欲,便将食欲与情欲、色欲、淫欲并称;说五欲,便将食欲与财欲、色欲、名欲、睡眠欲并列。而对治方法里面,有所谓“食厌想”,乃是十想之一,依《智度论》所说,最为详尽,实可代表许多佛教中的食法观。

 “食厌想者,观是食从不净 因缘生。如肉,从精血水道生,是为脓虫住处。如酥乳酪,血变所成,与烂脓无异。厨人汗垢,种种不净,脑有烂涎二道流下,与唾和合,然后成味。其状发吐,从腹门入,地持水烂,风动火煮,如釜煮糜,滓浊下沉,清者在上。譬如酿酒滓浊为屎,清者为尿,腰有三孔,风吹腻汁,散入百脉,与先血和合,凝变为肉。从新肉生脂骨髓,从是中生身根,从新旧肉合生五情根,从此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分别取相,筹量好丑,然后生我、我所心生等诸烦恼及诸罪业。观食如 是本末因缘,种种不净,知内四大与外四大无异,但以我见故,强为我有。复次,思惟此食,垦植耘除,收获蹂治,舂磨淘汰,炊煮乃成,用功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无 所一直。宿昔之间,变为屎尿。本是美味,人之所嗜,变成不净,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敝食,我若贪着,当堕地狱,啖烧铁丸,从地狱生,当作畜生,牛羊骆驼,偿其夙债,或作猪狗,常啖粪除。如是观食,则生厌想。因食厌想,于五欲皆厌。”

 厌食不净,视为欲之一种,只是食法之一面。全面来看,佛法更有强调食法之利益和功能。如: 

增一阿含经云:“一切诸法,由食而存,非食不存。”

 婆沙论云:“何故名食?食是何义?答:牵有义是食义,续有义、持有义、生有义、养有义、增有义是食义。……或有说者,食有二相:一、牵引当有;二、任持今有,令有续住。” 

俱舍论云:“经说世尊自悟一法,正觉正说,谓诸有情,一切无非由食而住。……毗婆沙说,食于二时能为信事,俱得名食。一初食时,能除饥渴;二消化已,资根极大。”

 智度论云:“如佛语,檀越施食时,与五事,命色力乐膳。食不能令人得五事,有人大得饮食而死,有人得少许食而活,食为五事因,是故佛言施食与五事。”

 上面所引的几条,对于食法的利益和功能,说得很郑重。并且佛说施食五福报,若认为食只是一种不善法,决不会有这样奖劝施食的话。但这都还是些理论上的空谈。下面却要举出我们本师释迦如来本身成道的历史上一个实据。 

“释迦修苦行久,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知非道。不如昔在阎浮树下所思惟法,离欲寂静,是最真正。今我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盘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即从座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洗浴既毕,牧牛女供上乳糜,释迦食之,身体光悦,气力充足,堪受菩提。时憍陈如五人,既见此事,惊而怪之,谓为退转,各还所住。释迦独行,趣毕波罗树下,结跏趺坐。腊月八日,明星出时,豁然大悟。”

 依着这段记载看来,释尊成道,不是很得力于食么?故认为食只是一种不善法,是不了义。

 本来这个食字,对于人的色心两面,都有密切关系。色的资生和增长,固然依赖着食物,心的资生和增长,也是依赖着食物。只看前段所引《智度论》中食厌想,便可知道。他说,从食物生新肉,从新肉生骨脂髓,从是中生身根,便是色的资生和增长。又说,从新旧肉合生五根,从五根生五识,五识次第生意识,便是心的资生和增长。这一段话,发挥 着“色心不二”与“内四大和外四大无异”的妙旨,非常亲切,足以破“灵肉分立”“物心二元”等等误解,原有绝大的价值。学佛共同的目的都是要想成佛,而成佛唯一条件,就是转“识”成“智”。这一样“识”的原料,却是由“食”供给,若想成佛,对这原料的来源,又焉得不加重视。所以台宗修行二十五方便中,第一具五缘,便 有“衣食具足”一项;第四调五事,又有“调食”一条。真实修行的人,自然都要重视这个食法。故又有“法轮未转食轮先”之说。 

佛教重食,但若认食为无上善法,那又大谬不然,佛教对于食,只认为是一种药,而他的最微妙最精深的食制,便是“斋法”。

 斋法的真实精神和真正的持斋,不在乎食肉不食肉,而在乎“过午不食”。

 持斋不起于释尊,劫初圣人,便教人持斋。但那时斋法,只以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才改为过午不食。因此斋又作时,斋食就是时食。《寄归传》云:“四部律文皆以午时为正,若影过线许,即曰非时。”《僧 祇律》云:“午时日影过一发一瞬,即是非时。”《智度论》云:“如诸佛尽寿,不过中食。”《俱舍论》云:“离非食时名为斋体。”《释门正统》云:“斋则过午不时。”《沙弥十戒仪则经》云:“若受斋食时,不得过中午”。《释氏要览》曰:“佛教以过中不食名斋。”例证甚多,不能备举。总而言之,过午不食,才谓之斋。

 因此,佛教上的食时分四种:

 (一)天食时——清旦之时,即诸天之食时也。

 (二)法食时——午时也。三 世诸佛以午为如法之食时,过午则为非时。

 (三)畜生食时——日暮也。——是畜生所食之时。

(四)鬼神食时——昏夜也。是鬼神所食之时。

佛教上的食物也分四种:

 (一)时药——日日为新,由旦至日中听服之。

 (二)更药——昼日当饮,如其至夜则但齐初更(律教分夜为三节。)

 (三)七日药——限七日服之。

 (四)尽寿药——听任命久服之。

 我们平常进食,便是“时药”,便应当以“法食时”为限,才合乎佛教正当的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