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太虛大師 講述
而此藥師琉璃光,亦正為一切佛及菩薩共證共修之悲 智。由大悲心故,倒駕慈航,應病施藥,而為大藥師, 度無明顛倒之眾生,出生死險惡之苦海,故成其為大悲 藥師。但獨悲不能成事,須藉琉璃光之無分別妙智,方 可成滿因中不思議之本願,而發生不思議之德用。由不 思議之大悲,起無分別之妙智,由無分別之妙智,成不 思議之大悲,則藥師琉璃光之義彰矣。此以藥師與琉璃 光為並列之悲與智,即六合釋中之相違釋;若藥師之琉 璃光,即依主釋;若藥師即琉璃光,亦持業釋。 二、藥師琉璃光如來 「藥師琉璃光如來」者,藥師琉璃光,為此佛別 名;如來,為諸佛之通號,其能有被稱為如來之資格 者,皆已五住究盡,二死永亡,位登妙覺極果,化被九 界群機者。而此藥師琉璃光,於諸佛自覺覺他之本領, 應具盡具,故亦稱為如來。但藥師琉璃光為別義,如來 為通義。攝通就別,依別名通,故今言藥師琉璃光之如 來,乃依主釋也。 三、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 「藥師琉璃光如來之本願功德」者,正顯此經乃 說藥師之本願功德者;謂本因地中所發之誓願,而成果位之萬德莊嚴。此亦為六合中之依主釋,故經中文句,可合可分,分 則每一文句,各自獨立,以表其義;合則如線串珠,可貫穿攝持也。 四、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之經」者,此以能詮之言教為經, 所詮之義理,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所詮義別,唯局此經,能 詮教通,通於經律論三藏中之經藏,依別名通,依主釋也。若從廣義 言之,一切諸佛之教理行果,皆名為經。故此說藥師佛之義理行果, 亦即是經,如此則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即經,亦持業釋,故曰: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稽譯史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此稽譯史,即考此經譯來之歷史。佛經皆須考其譯史者,明其來 源,方可證信。中國之佛經,皆出翻譯,因佛降生於中天竺,當時以 音聲說法,原無經典,後經弟子結集,始有梵本文字。又印度文字, 亦極複雜,而其古來最通用者,厥唯梵文,故中國經典,多譯自梵 文。但亦有其他文字,如南方之巴利文等。故中國之經典,有自梵文 譯來,有自巴利文譯來,而大乘經典,多譯自梵文。亦有從印度先傳 丘慈,于闐等國而間接譯來中國者,由梵語而成華言。但此經在中國 曾經五譯,今此流行本言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正為五譯中之第四 譯。今略明五譯之概史於左: 晉帛尸梨密多羅譯 在六朝之初,東晉之時,有西域三藏名帛尸梨密多羅者,此云 「吉友」(善友之義),初翻此經,名《佛說灌頂拔除過罪生死得度 經》。但無獨立本,乃附於《佛說灌頂大神咒經》中。此經古有十二 卷,今在清藏合訂六卷,而屬於最後一卷。此帛尸梨密多羅三藏,為 中國密宗經典初翻之人。普通謂密典至唐善無畏、金剛智、不空等時 始有,其實唐前已有,如《大灌頂神咒經》,《大孔雀王經》等,皆 屬密部。又謂唐前為雜密,言其未成系統,但此為唐人言論,其實東 晉吉友等翻《大灌頂》等經,亦為中國密典之叢書。而此師為中國唐 前之極重密宗者,亦見其所從來之西域,其時密部已極流行,故翻譯 時,將此《藥師經》,亦攝入《大灌頂神咒經》之最後品。故此《大 灌頂經》,亦猶《大寶積經》之揉集多經而成,在此師譯附於《大灌 頂經》觀之,固視為密宗之經典也。 宋慧簡譯 此在東晉後,南北朝之劉宋孝武帝時代,有慧簡法師,在鹿野 寺,二翻此經,名《藥師琉璃光經》。今藏經中已佚此本,但古《大 藏》目錄中,尚載其名。又在達磨笈多第三譯之《序文》上,亦敘述 其事,故信有此譯也。 隋達磨笈多譯 在六朝之末,隋文帝大業十一年時,達磨笈多復翻此經。達磨譯 法,笈多譯行,即法行三藏所譯。法行為主譯,尚有餘人為助譯,故 其經上表法行等譯。名《佛說藥師如來本願經》。序因慧簡之譯,於 梵文華文未善,故作第三譯云。 唐玄奘譯 今本題「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即此第四譯是。玄奘三藏於唐太宗貞觀初年間,因感經典義理殘舛,發願入印求法,所謂策杖西 遊,周歷諸國。居印度十七年,徧學大小乘教典。至貞觀二十年外, 重回中原,從事譯經。在中國譯經史上翻譯最多,亦最正確,推為第 一。今此《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即其所譯。玄奘其名,三 藏法師,乃所稱之德號,以其能通徹經律論三藏之法,依此為師, 且能將三藏法廣為宣揚,為人天之師,故名三藏法師。其譯經歷唐太 宗、唐高宗兩朝。奉詔譯者,即奉太宗或高宗之詔,建立譯場。其翻 譯時,有度語者,筆受者,證義者,潤文者多人,而以唐三藏為主, 故標以斯名耳。 唐義淨譯 自唐太宗後,經過唐高宗,至武則天朝,約在玄奘三藏後二三十 年間,有義淨法師者,踵法顯之芳躅,慕玄奘之高風,徧遊印度,歸 而復譯此經,名曰《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然玄奘既譯此 經,義淨何須再譯,其所以重譯者,藥師佛雖與奘譯相同,而餘六 佛,則為奘譯所無,故須重譯。其譯本今在藏中,上下兩卷,七佛本 事,備述其中。 總觀其全文,初亦由曼殊室利菩薩,請佛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 釋迦佛乃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四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光 勝,佛號善名稱吉祥王如來,彼佛國土,清淨莊嚴,乃至初發心時, 發八大願等;此為第一大段之文。 復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五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妙寶, 佛號寶月智嚴光音自在王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行菩薩道時,亦發八 大願等;此為第二大段之文。 復告曼殊,東方去此,過六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圓滿香積, 佛號金色寶光妙行成就如來,乃至彼佛初發心時,發四大願,及見眾生苦惱,為除業障,即說神咒等;此為第三大段之文。 復告曼殊,從此東去,過七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無憂,佛號 無憂最勝吉祥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為第四大 段之文。 復告曼殊,從此東去,過八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法幢,佛號 法海雷音如來,乃至彼佛世尊,行菩薩道時,發四大願等;此為第五 大段之文。 復告曼殊,東方去此,過九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善住寶海, 佛號法海勝慧遊戲神通如來,乃至彼佛行菩薩道時,亦發四大願等; 此為第六大段之文。以上六佛,初二佛,各發八願;後四佛,各發四 願。此總為卷上之文。 其卷下之文,即從此娑婆東去,過十殑伽河沙佛土,有世界名 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從初發心,即發十二大願,且有咒語 等,皆與今本相同,惟藥師佛說咒後之經文,較今本稍異。今本咒後 之文,明聞藥師佛名所獲之利益;而彼則皆明聞七佛名號之利益, 此其不同一也。又彼於藥叉神將,聞七佛名號已,發願衛護是法。時 諸天人之眾,有疑惑不信者,佛知彼等心念,即入警召一切如來甚深 妙定,十方世界,六種震動,七佛應召,來會證明其事,為今本所 無,此其不同二也。復次,七佛既來,即異口同聲,說大神咒,其咒 名《如來定力琉璃光》,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三也。其後執金剛 菩薩,與釋梵四天,復說一咒,亦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四也。最後 執金剛菩薩,復說一咒,又為今本所無,此其不同五也。是故彼經共 有五咒:即(一)香積佛說《除業障咒》;(二)藥師佛說《消災 咒》;(三)七佛說咒;(四)執金剛與釋梵四天說咒;(五)執金 剛說咒是也。 今大清《龍藏》中,尚有《番字藥師七佛本願功德經》,考其文義,與義淨所譯相同。昔人認作梵文,實為西藏文本,此諳藏文者, 一見即知也。此西藏《番字本》,亦譯自印度梵文,故與義淨之譯相 同,今存藏中,即在淨譯之下,今聽講所用民國十一年之甯波版本, 其說咒語,與舊本不同者,即自《番本》中錄出。 以其誤認《番本》為梵文,故抄錄之,然實非梵文也。如「薄伽 筏帝」,其為「八葛瓦帝」等,與西藏音相近,是其明證。又奘譯無 咒,其咒乃自淨譯中添入,而義淨譯自梵文,故知今所誦之咒,乃唐 譯梵音。 如上所言五譯之同異,其藥師佛之文旨大同,而與七佛詳略差 別。又中三譯無咒,前後二譯有咒,復加西藏之《番字本》;此為本 經譯傳中國之略史。由是觀之,初帛尸梨密多羅所譯有咒,且屬《大 灌頂經》之一品,則此經屬於密部。自第二、第三、第四三譯觀之, 既無咒語,復無說咒之文,則此經即近於淨土經典。迄至義淨之譯, 前後五咒,則此經又屬密部無疑矣。由此五譯之相異,亦可窺見佛教 流行變遷史之一斑。蓋帛尸梨密多羅來自西域,想其時西域密教已甚 盛矣,而在印度、中國則未極流行。以宋、隋及唐玄奘時,印度、 中國皆大乘性相,法幢高建,故其譯此近淨土經也。及義淨時,印度 密教復盛,故其譯時,多添咒語,則此復屬密部焉。此在佛經翻譯史 上,佛教因各處地域之異,各時趨勢之別,亦隨之而變易,然吾人亦 正由是而可知佛教變遷之歷史與情勢矣。 由上說來,知今誦講之流通版本,非全出玄奘所譯。其咒乃從 義淨譯本增入;即文句亦間參揉淨譯。故今本可說為奘淨二譯之合訂 本。且民十一本尚誤刊「厭」「魔」等數字,及在觀世音菩薩等名 上,增添「南無」二字,較諸舊流通本,不無出入。此乃總稽本經譯 史之概要也。(全文完) 節錄自高雄文殊講堂之《藥師本願經講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