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理契机 惟贤法师
一、念佛必须要与现实人生相结合
念佛如果不修福德智慧资粮,光是想到今后生西方极乐世界,光想到临命终时往生净土,殊不知,弥陀法门还是讲究修三福业:人天善、声闻善、菩萨善,即人天方面的福报,这就包括人生方面的如何止恶行善,明因识果,进一步就是如何净化心灵,把内心打扫干净。要持戒,求心解脱,进一步发菩提心,修大乘菩萨行。念佛就必须与这些方面相结合,而这些方面又是现实人生所必须要的。
一般很多人就忽略了这一点,这一点与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望相结合,就能很好的配合起来,如何做人,如何在现生中得到安定、得到享受,如何在现生中进行心灵修养,从心理转化生理,得到延寿,另外能够忏悔、供养、修福,得到消灾,把这个人生转化为很清净的、解脱的、积极的人生。
二、药师佛的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精神
与现实相结合,就是人间净土。这方面的内容《药师经》就讲得很圆满,消灾延寿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消灾延寿,实际上与佛法的中心思想是相结合的。比如说三身,法身就是常住世界,遍满虚空,充满法界;报身就是福德智慧圆满;化身就是大悲心,发愿度众生。实际上三身是一体的,假若没有般若,就达不到法身圆满;没有福德,就达不到报身圆满;没有悲心,就达不到化身圆满。所以说三身是一体的,而这三身在现实中经过一定的阶段,就逐步可以实现。这些与消灾延寿就能完全结合起来,延寿就可以法身常住,消灾就有福德,有福有德就可以消灾,要做到有福德,就要修悲心,以悲心行方便,这都不是脱离现实,脱离人生的,这就是药师经的深刻意义。
学习《药师经》不单是拜一下佛,念一下药师经,只是求消灾延寿,平平安安过日子,还必须要与现实人生相结合,做到净化人生、净化心灵、净化世界。这个意义就很深刻、很广大,很深微。这也就是如何做人的道理,如何修菩萨行的道理,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走正道的道理。
这些内容跟人间佛教是完全能够结合起来的,人间佛教就是如何净化人间,如何在现实中修行,如何在平常生活中发现真理,如何发扬佛教大乘菩萨精神,这里面内容很多,从五戒十善、八正道、四摄、四无量心、六度都包括在里面,这就可以结合药师经来讲。广大而精微,药师佛的精神就是人间佛教的精神,应该从这些方面来发挥。
三、人间佛教发展应与时代相应
西方弥陀净土是另外一个境界,是从唯心角度来讲的,一切唯心所造,西方是弥陀佛的大愿,是一种终极的对众生的接引,最后的安慰。
如何生前发挥做人的道理,药师经就突出这一思想。太虚大师提出的「人生佛教」,后来实现的「人间佛教」就是从这方面发展的。
现在的教育、文化,要实现「三化」: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要面向现代,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很广阔,文化交流有这个倾向。而佛教大乘精神讲「净化人间」就与这个思想是相合的。这就又继承了传统,又与时代相应,是契机契理的。
契理就是要合乎佛法真义,净化心灵,要返妄归真,要达到缘起性空;契机就是要适应时代,适应地方,因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这样佛教就能够进一步发展,才能实现「度化众生,净化世界」的任务。你要是完全守旧,一成不改,那是不可能的,原则上继承传统,方法上(从方便方面来讲)就要适应时代,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机制宜。这个精神佛早就讲过的,随宜履身,随宜进食,随宜居住。
随宜履身,在印度,他就穿一件衣服,气候热嘛,但是到了寒冷地带,如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就不可能了。
随宜受食呢?指日中一食,过午就不食,但是有的地方要劳动,很辛苦的,这就不一定只吃一顿或两顿。
随宜居住,本来是树下、水边一宿,但是现在有些地方也是不可能的,还是要把房子修好,殿堂弄得庄严。
这些都是佛陀的教诫,佛在世时讲过的。所以佛教是因机制宜的,不是那么机械的,有些人就把这个拿来当教条,完全不改变,那怎么可能呢?比如象东南亚一些国家,以乞食为主,我们汉地或者其它国家就办不到,所以佛法的弘扬也要讲究现代化、世界化、未来化。(哈哈!)这就比较合乎佛教的、佛陀的本怀,人间佛教就是要朝这方面发展。
四、药师佛十二大愿的「方便」精神
密宗经典《大日如来灌顶经》讲:「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大乘佛教不管显教、密教,讲禅、讲净,都要以这个为标准。
什么叫「菩提心为因」呢?菩提心就是要发广大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大就合乎菩萨的「悲智行愿」:大悲、大智、大行、大愿,只有具备这四个条件,才为广大。
要有大智慧、大悲心、大愿力、大修行,这是菩萨的条件,就要以这个为因。不以这个为因,你就不能普度众生,就不能成佛。成佛就是从众生中来成佛,不是离开众生来成佛。这个菩提心就等于树的种子,树根根一样,那么树根根要成长,要发芽,要开花结果,没有雨水就不行,大悲心就是雨水,就是甘露水,以大悲心来滋润树根,树根就可以发芽,开花结果。所以说「大悲为根本」。《华严经》里面讲:「诸佛菩萨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大悲心生菩提心,因菩提心得成正觉」。
大悲心生起来离不开报四恩,上报四恩,下济三途,报三宝恩、报父母恩、报国家恩、报众生恩。如何报恩呢?就要念众生恩,这就说到自己父母亲身上了,知众生苦,发菩提心,从众生就想到自己的父母亲,父母亲对我的恩德很大,我要知恩,要报恩,由此推广整个众生界,报众生恩,一切众生都是我的父母、六亲眷属,我必须要报父母恩,这个修法也是从大悲心来的,所以大悲为根本。
「方便为究竟」,就是要广行方便,要契机,就是要适应各种根机、各个地方、各个时间、说各种法、修行各种方便,来恒顺众生。既要使众生解决生活的问题,解决资金困难的问题,同时也要使他得到法身慧命,使法身慧命能够得到增长。也要使他离开恐怖,要安全,要安静。
财施、法施、无畏施,以此来推行各种方便。方便就是使他能够实现大悲、饶益有情的一种手段,一种实际行动,就是对某个时间、某个地点、某个根机以实际行动使他能够得到益处、使他能够得到解脱。不择各种手段来救度众生,象观音菩萨一样,现三十二应身,现各种化身,对待某种根机说法,以方便来达到圆满,达到实现这个目的,达到究竟。
这三句话很重要,不管你是显教、密教、圆教、顿教、渐教,你不以这三句话为标准,不以这三句话来行的话,就不是真的大乘精神,成佛也没有基础。离开这三句话,要实现人间佛教也不可能。《药师经》就完全通于这三句话,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就是讲发菩提心,以大悲心对待众生,广行方便,使生命安静、身体健康、远离恐怖,同时另一方面,又可以恢复法身慧命,这就是以方便来达到圆满、究竟、解脱。
五、现代社会提倡药师佛法契机契理
太虚大师讲过「佛教法门都是平等平等的」,你不能说哪个高哪个低,讲西方净土也不是忽略现在的,不过历史宣传,中国过去制度的影响,就比较偏重死后的问题,念佛等死,生前应该做些什么呢就忽略了,东方净土《药师经》恰恰就可以补这个的不足。佛教人间化,人间净土,恰恰就可以把这个偏差补起来,比较契合当前的情况。
佛法弘扬要大众化,通俗化,这个工作很重要。一般的佛经要是不翻译就看不懂,在术语、名相、教义各方面,就应该大众化,通俗化,大家一看就晓得了,这个工作还需要做,这也是方便。面向现实,面向现代,需要方便,像过去不知道用计算机,现在知道用计算机一样。你们中青年居士要好好努力,朝这方面多发展。
佛教的宗旨是净化世间,不是离开现代的,现在东西两个文化,西方文化注重物质、科学方面的发展。以经济为主,就忽略了内心的修养,忽略内心的修养就会导致内心做不到主,倾向物质的享受,贪欲心就重了,就会形成内心的不平衡,就引起争夺,争夺不得就发瞋心,这就有是非、争议、斗争。
战争不断原因是多方面的,当然从因果来讲杀业也是一种原因,为什么有杀呢?内心不平衡,瞋心重,慈悲心削弱了,那么这种情况如何才能转化过来呢?就必须要提倡东方的佛教文化,讲究内心的反醒和修养。从人间佛教方面来发展,把物欲抑制一下,正式引导。科学发展也是可以的,研究自然嘛,但是研究自然得到的财源、以及经济的发展应该使人生活安静,不能在贪求物质方面发展贪心、瞋心、痴心。贪瞋痴就是生死的根本、烦恼的根本、痛苦的根本。
提倡东方文化、生的佛法、回归药师佛净土就必须要从这方面来发展,不然就是空洞的。如何使人安静,生活圆满,就需要内心净化,修福修慧,不是说我磕一下头,念一下经,拜一下忏,消灾延寿了事,不是这样的。从这方面发展就要深研大乘教义,以佛家的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各项工作,多做福利慈善事业,利国利民,这就是顺于佛道,这就是药师佛大慈大悲的济世精神,也就是「生」的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