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佛学答问 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狭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
什么是佛法?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圣人,叫做佛。而法,是法则和方法的意思。也就是能使迷者悟,苦者乐,由凡而圣的方法,就叫做佛法。凡是佛所说的一切言教,我们若能依之修行,定能绝思虑,去缠缚,度生死,得自在,而成等正觉,这就是佛法所给予我们的利益。其实宇宙间一切诸法都是佛法,也都不是佛法,问题就在迷与悟。拿钱来说,可以买放生命,拯济孤贫,这是佛法;如果用之于吃喝玩乐,造诸恶业,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是为破除众生的虚妄执著而产生的。因为众生患了生死执著的重病,所以要用佛法的妙药来解救,一旦药到病除,最后药也没有用。所以佛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说,佛法像渡人的竹筏一样,过了河就没有用了。其目的是教我们不但世间法不能执著,最后连出世的佛法也不能执著,才能得到究竟的快乐。(知义法师著《初机学佛决疑》) 问:佛法的最主要的内容是什么? 答:佛法的最主要的内容,在于教导人们息下生灭妄心,体悟本来不生不灭、无实无虚的真心——常住真心。换句话说,是要人们找回失落已久的本心——明心见性。(徐恒志居士《幻斋随笔》) 问:什么是外道? 答:心外有法就是外道。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心游道外,故名外道。究竟来说,罗汉也是外道,因为他有法可得,法执未除。(元音老人著《佛法修证心要问答集》) 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公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有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Siddhartha),他的姓是乔达摩(Gau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Sl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的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①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②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③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有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作为参考,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 问:佛性是否确实存在?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答:彻证本觉体性,是学佛的主要目的。因此明白觉性的是否确实存在,确是学佛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如来之性,金刚无坏,非烦恼身、无常之身,故名大乐。’要知人们的一切思想活动,正像波涛的起伏,既有波涛,必有洪水,觉性正像起波涛的洪水,所以也叫性海。人们一般认为思想是大脑皮层的活动,但一切神经细胞都是不断在新陈代谢,而我们一生所经历的千万事件的影像——哪怕是几十年前的小事情,每能遇缘显现,终不消失,这些影像究竟是藏在哪里?大家对这一具体而切要的问题,都是不加深究,含糊过去,甚至看成神秘玄妙,避而不谈。实际上,所谓脑神经不过是意识的工具,假使我们能切实依佛法去实践,使黏滞的妄念,逐步歇下以后,便能达到寂然无念的境地;正无念时,非同木石,当前这湛然常寂、圆明普照之心,正是觉性。真用功人,在这关键时刻,回光一照,顿时豁开正眼。圭峰宗密禅师说:‘一切众生无不具有觉性,灵明空寂,与佛无殊。’楞严经也说:‘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圆觉经说:‘诸幻尽灭,觉心不动。’所以是非常现实,人人可以验证的。(但切勿执取言语文字,黏皮带骨,死在句下,因一有所著,早已不是本来面目。所以洞山良价禅师说:‘承言者丧,滞句者迷。’譬如金屑虽贵,入眼成翳。所以在宗门,常不肯直说,教人离心、意、识、自参自悟,以免塞其悟门。)我们不能因自己散乱心强,一时不能亲证,便否定觉性的存在。像禅宗是佛法的骨髓,以明心见性为主,若无觉性,见个什么?千百年来,难道都在彼此欺诈吗?要知道,古来僧俗大德,所以能大雄无畏,无私奉献,自利利人,奋斗不息,莫非是亲见此性,而感到佛法的正确、伟大。永嘉大师证道歌说:‘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光非内外。’这是大师亲证佛性的很好说明,又由于觉性随境起惑,生灭相续,便转而成为眼、耳、鼻、舌等八个识,其中第八识——阿赖耶识受前面七个识的熏习,含藏著无量种子,一遇机会,便能现行,所以过去影像的再现,正是这第八识的功能啊!还应知道,世间上虽无形相,而确实存在的东西很多,如电和风都不可见,而有很大力用。佛性也这样。傅大士心王铭说:‘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心王亦尔,身内居停,面门出入,应物随情。’ 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x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錀,憍陈如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赵朴初老居士《佛教常识答问》) 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问:佛法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的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qri-ariya-saccq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吴立民1994年在法国答记者问时指出: 佛教 在过去 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在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未来 是解决人类精神问题的必由之路。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艺。道无艺不显,艺无道不明。佛教音乐亦然。 佛教之乐道大都与修证有关,佛教把通声音与明中阴视为小悟。实际上真通声音实相,即可证悟大觉。
吴立民大德对佛法精辟的概括:
佛法究为何物?从佛法本身言, 若说皈依、受戒、灌顶等等是佛法,则释迦未生前,印度婆罗门教早有此等仪式。 若说轮回、业力、解脱等等之名义是佛法,则佛教未诞前,印度古典籍如《吠陀》、《奥义》诸书以及印度外道早有此等名义。 若说瑜伽、禅定、护摩、修法是佛法,则佛法未传前,印度宗教、学术早就有此等修行。 佛法本身可说一无所有,可说没有一点东西。佛说法四十九年,最后佛说他一字未说。若有人说佛说法,此人即是谤佛。 佛法不但一无所有,没有一点东西,就连这“一无所有”也“一无所有”, 这“一无所有”的“一无所有”,翻过来就是“无所不有”。这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般若。
一切外道仪式、名义、修法等等,归于般若,都变成佛法; 一切佛法之修持、教化、仪轨等等,离开般若,都变成外道。
如此说来, 宗教根本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宗教; 哲学证入于般若,便是佛法之哲学。 若论佛法本身之“一无所有”和“没有”,岂只非宗教非哲学,简直就是不可言说、不可思议。 因为佛法本身是“不立一法,不破一法”,而又是“有法皆立,无法不破”的, 即是“一无所有”而又是“无所不有”的, 是“一贫如洗”、“一寒彻骨”而又是“华严富贵”、“重重无尽”的, 是能断金刚而又是理趣实相的。
说佛法是宗教可,说佛法是哲学也可,说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或者说亦宗教亦哲学也无不可。 翻过来说, 说佛法是宗教不对,说佛法是哲学也不对,说佛法是非宗教非哲学,或者说亦宗教亦哲学,也没什么对。
此非朦胧颟顸,也非圆滑诡辩。 说它唯心,它却物在; 说它诡辩,它却辩证; 说它神秘,它却现实; 说它迷信,它却真理; 说它性不确定,它却恒常如实、确定无疑; 说它无质规定,它却其中有物、真实不虚; 说它相对主义,它却一实中道、不落两边; 说它彼岸两重,它却二世圆融、不即不离; 说它唯我神我,它却众同真如、非局自体; 说它灵魂有神,它却缘起性空、否认造物; 说它胜义有,它又自性空; 说它毕竟空,它又方便有。
如此不可究竟,无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实,才正是佛法之圆满,才正是佛法之具足。 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