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yaoshill.com  药师法门实修网站
首页爱因斯坦论佛教谈顾净缘吴信如弘一法师论江本用实验教义入门开元三大士雷久南食谱唐密药师法吴立民净柱法师五行蔬菜汤玉琳药师经题佛门法事药师法会简轨药师经药师经法序药师七佛经知识提要佛法的科学证明求佛注音楞严咒
    恩师吴老于己丑年正月初六圆满示寂,本网倡议:正信弟子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修行佛法,觉悟人生,自利利他,行于如如,如如而行,守本分事,珍惜时光。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
分类目录
首页
名师简介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
药师法会简轨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释
《药师经法研究》序
弘一、印光法师论药师法门
弘一法师:药师如来法门一斑
玉琳国师药师经题语
名人论佛教
药师七佛本愿功德经释义(二)
合理的居家生活
中医与佛教的养生秘诀100条
健康长寿七法
怎样念好家庭这本经
药师法门对我们的启示
不健康有四种原因
大藏治病药
胆结石怎么办
佛医病因对治图表
肝炎怎么办
感冒的时候怎么办
咳嗽的时候我们怎么办
过午不食的利益
如何调呼吸
失眠头痛怎么办
痛经子宫肌瘤怎么办
养生八段锦
食物相克与相生
明目论与洪范五行生序
身病还是心病
哪些食物能杀死癌细胞
食疗
根治所有胃病
防治糖尿病秘方
李清岩治癌秘方
高血压、减肥方
姜的二十种食疗功效
重大疾病特方收藏
金刚念诵
枸杞单偏方
震惊世界的中国秘方
中药泡脚极品药方大全
颈椎腰椎穴
华佗百病秘方
教你如何清肠
微笑是康复和谐的开始
身心灵整体健康
快乐的钥匙
能让你豁然开朗的廿六句话
人生的感悟
一生受用的85句
生活箴言
网络欢喜学佛
网上供佛
睡五分钟等于六个钟头的方法
远络疗法图片
9类身体求救信号!
身体彻底排毒的简单方法
不花分文治疗颈椎 肩周炎
温家宝:做人的基本原则
五脏排毒简单方法
很好的佛教知识
南怀瑾的一个秘方
意念疗法
佛法极品图片
药师七佛法像
打开七个脉轮的手印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之二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三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四
图解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五
暂无

 

 

药师经法研究15.

 

 

第二辑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讲记
        
 吴信如 讲述

  第一讲

第四节(续)

  第八大愿,特别对女同志更为重要。
  第八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女人为女众苦之所逼切,极生厌离,愿舍女身,若闻我名,至心称念,即于现身转成男子,具丈夫相,乃至菩提。
  不用说,这愿是“转女成男愿”。我们先粗浅地解释一下。若有女人,为女人生理现象,为女众苦之所逼恼,极生厌离,愿意丢开女身,听到我名,我帮助他转女成男。这一点男同志没有切身体会,女同志却体会很深。女同志和男同志在生理上与心理方面确实有所不同。比如说生理上,女孩子发育到一定时期,就来月经,来经在生理上都有反映的;有的生育小孩子,哪怕在医学这么发达的今天,生育小孩子还是痛苦的。由于生理上的原因,女同志在心理上相对而言跟男同志有些不一样,有的心量狭窄,嫉妒心强,这不是说男的没有,而是相比较而言,女的嫉妒心、虚荣心多一点。还有些不同,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女人在社会上受歧视,尤其是过去,确实在家庭、在社会地位上与男人不平等。女的过去缠脚。有些本事传儿不传女、当然现在进步了,但受歧视、不公正对待的现象还存在。前不久国务院不是对妇女同志还有专门的法律规定吗?所以确实有一部分女人不愿意女身,愿意做男身,药师佛说发了这个愿,满足这部分众生的要求:你如一心称我的名号,我都能够使她转女成男,具足大丈夫相,并且以修行证得无上菩提。女人喜求男身,在古代社会是很普遍的,因为她们遭受不公正的待遇,但是现在的女性,是不是不愿意做男的,这个我就不清楚了,我没做调查;如果是这样的,药师佛的愿是不是会落空呢?我看不会落空,恐怕有觉悟的人还会要求转女成男。
  这里我就讲讲佛教对于男女是不是不平等。你象男的出家人比丘的戒律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律就加一倍,共五百条。佛家既然讲平等,为何对女同志清规戒律就多了一倍?这都是因为生理不同而这样规定的,并不是对女同志苛求歧视。那究竟佛教对男女有怎么的看法?佛教讲三界,在色界、无色界就没有男女,在欲界有男女的区别。男女在佛经里表示阴阳,男相、女相、男身、女身是阴阳。宇宙是很微妙的,阴阳一定要平衡,我们人的身心健康也一定要阴阳平衡。转女成男,就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都转成阳刚之气,放到光天化日之下,这样才能无我;凡是有我的,都是藏污纳垢,是私心自用,是见不得人的,所以转女成男就是转阴成阳。所以这个愿浅说是对女同志,实际上对女同志、男同志都适用,我们男同志一样有转女成男即转阴成阳的问题,这是第八大愿。
  第九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令诸有情出魔罗网,复有种种邪见之徒皆当摄受,令生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乃至菩提。
  这是第九大愿,药师佛讲,我将来成佛的时候,要令一切有情都能出离恶魔的罗网,离开魔的网,也解脱一切外道的缠缚。外道拿绳子捆着你,药师发愿,我愿解脱外道对你的缠缚。网和罗样子差不多,都是一种网,捕鱼的叫网,抓兽的叫罗。我们如果迷信邪道,就好象鱼、兽被罗网所网住一样,不容易解脱出来。就佛教来说,佛把佛教以外的宗教都叫外道。什么叫魔呢?魔是从梵语翻译过来的,它的意思就是杀者,能够杀东西就叫魔。魔和外道不同,魔不一定是宗教,它可以是一种主义或一种学说,如果这种主义,或学说使人不信因果法则,使人抹煞道德的基本原则,或者否定追求真理,这些就都是害人的。有害人生命的,还有害人慧命的,不但残害人的肉体,而且摧毁人的精神,杀害肉体和精神,这就叫魔。药师愿就讲,我将来成佛的时候,我就令这些有情离开外道的网,离开魔的网;假使众生堕入到种种恶见稠林,他已经堕落到恶见很深的密林里头,他中魔、中邪,与外道跟得很深,我皆当引摄置于正见,我都把他引导回来,使他获得正见,渐令修习诸菩萨行,我让他学菩萨行,而且将来证得菩提,将来成佛。
  前面我讲了药师佛第四大愿,讲精神建设就是使没有正见、正悟的人走上正路;使走上正路的人前进,走大乘的路。这个愿跟第四大愿有联系,但又有所不同,这时众生不是不走上正路,而是被魔和外道束缚住了,那么首先应当把他的束缚解脱,使他离开魔网、离开外道的绳索,使他走上正路。正见开魔网啊。大家可以仔细看一看,特别是我们的青年同志。现在当然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繁荣,这是很好的,但毕竟我们要追求真理,就要能够具大智慧、有大正见来评判这些学说的是与非。现在不讲别的,光是哲学就五花八门,很多哲学有正反不分的东西,就佛教来看,好多是邪见,是不彻底、不究竟的。那么这样说是不是叫大家不学哲学呢?不是这个意思。你真正求智慧的话,要有后得智,种种学说,包括魔的、外道的学说,你都要懂得他。人家中了魔网、中了外道的绳索,你才晓得怎么去解呀,对不对?佛法没有什么东西,佛法是空的,空亦复空,连空也没有。正是因为没有东西,所以任何学说、任何学问在他手里都可以变成佛法,魔的学说可以变佛法,外道的绳索可以变佛法。佛法的本领就在这里,佛法的巧妙就在这里,他一无所有而又无所不有,“没有”,“空”这就是佛法;因为他没有,一切东西,都可以变成佛法,因为他没有,所以一切东西又都不是佛法。佛法是彻底的毕竟空、究竟空,对于一切学说,都做如是观。从药师佛的第九大愿,我们就看到修持药师法的人一定要有正见,所以这一个愿的标题是“回邪归正愿”,实际上是我们仪轨里讲的“正见开魔网”的意思。
  第十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王法所拘,幽禁牢狱,枷锁鞭挞,乃至极刑,复有众多苦楚之事,逼切忧恼,无暂乐时,若闻我名,以我福德威神力故,皆得解脱一切忧苦,乃至菩提。
  第十大愿,就是说若诸有情犯罪或者受枉,受到国家法律的裁断、审判。经过法律裁判之后或者用绳索捆缚,加以鞭挞,或者判刑,关到牢狱里头,最重大的呢,还有挖耳朵,挖眼睛,或者最后处以极刑,种种无量灾难,受欺凌污辱而悲伤忧愁,焦煎熬逼,身心感受很大的痛苦。药师如来讲,如能够听我名号,以我的福德威神力故,我都能够帮他免除痛苦。
  这里要说清楚一点,比如犯法,法本身公正不公正?我这个公正指合天意、合人意。处罚公正的,那是罪有应得。假设这种法本身不公正、不合理的话,你受刑就是不公正的,当你受苦难时,如念药师佛,我可以来解脱你的忧苦。我们千万不能以为犯法不要紧,到时我念药师佛就行,他会给我来解脱,没有这种事,这和药师佛所讲的不相应。这又牵扯到佛教对法律的看法问题。十一、十二大愿和现实生活更加接近,我们留在下午再讲。
  第十大愿叫“从缚得脱愿”。
  对法律的认识有各种观点、各种看法。中国的传统文化认为,法是不得已而用的,就是没办法才用法,真正在太平盛世,都是以礼乐、道德来治理,不是依靠法律。现代社会发展了,要以法治世,但仍然要公平合理。
  孔夫子有个好学生叫曾子,当时有个典狱之官,请问曾子,如何为士师?即如何当好典狱之官?用现代话说就是怎么样当法官。曾子告诉他,“若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你如果了解到真实的情况了,你应该同情怜悯,而不要欢喜。就是说对犯人,如果真实了解他犯罪的情况和原因,他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的,做为一个法官,你都应该怜悯、同情而不要自鸣得意。这是就对犯人的心量来说的,可怜他不该犯罪,而不是同情他犯罪。现在当法官或检查官,当然要了解真实情况,以便判断准确,绳之以法,量刑的准确是必要的。但是心理状态呢?不能说,好家伙,你犯了法,到底栽到我手里来了,你看,全部材料在我这里。曾子说,你要晓得他犯罪的根源,你晓得他为什么犯法以后,你要怜悯、同情,切不要幸灾乐祸。不是怜悯同情他犯法而是怜悯他无明,没有防治他不去犯法。从曾子的这个精神,我们看到中国古时候的儒家在治理天下时,赞成用道德、礼乐来治理,用刑、用法是很不得已的事。
  孔夫子有两个他非常喜欢的学生,一个叫南宫适,一个叫公冶长。公冶长能懂鸟语,鸟叫的时候,他能够和鸟通消息,晓得鸟讲的什么话。公冶长犯了法,坐了牢,孔夫子讲,公冶长虽在牢中,但“非其罪也”,并不是他的罪过,这是他对公冶长的看法,对南宫适,孔夫子称赞他,这个人“邦有道则仕”,如果这个国家太平有秩序,他能够在这个国家干出事情;“邦无道”,这个国家得不到治理,乱得很,他能“幸而免”,他能够避免犯刑法。结果孔夫子把他的侄女嫁给了南宫适,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公冶长。你们看看这两个人,公冶长有道德,结果还坐了牢,孔夫子说非其罪也;南宫适则是如果国家好,他能干事业,国家不好,他能避免祸乱,幸而免之。你们说这两个人哪一个高明呢?在孔夫子看,南宫适更高明,于是孔夫子首先把哥哥的女儿嫁给他,把自己女儿嫁给了公冶长,这也是把哥哥摆在第一位,把自己摆在第二位。我这里说的,是儒家的孔夫子对法律的一种看法。当然现在我们讲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真正要贯彻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不是简单的事情,古代圣人用礼乐来治世的精神,是讲这些老百姓犯罪的根源,首先国家要负责,治理的人要负责。不是说,我定法,你不守,我非要整你一家伙不可。
  佛学在对待法律问题上也是一样的,比如金刚明王,他降服魔的时候好厉害呀,但他心情是慈悲的。讲第十大愿要懂得这个精神。
  第十一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饥火所恼,为求食故,造诸恶业,若闻我名,至心称念,我当先与上妙饮食,随意饱满,复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
  这个愿很重要,很大。药师佛发愿,来世我成佛之后,假设有人为饥火所恼,请看,他不讲饥饿所恼,他讲“饥火”所恼。从旧社会走过来的人都可能受过饥饿的痛苦。饿的时候不好受啊,胃肠没有营养可吸收,胃肠痉挛的摩擦产生一种绿火,象绿色火一样。饿一餐还不觉得,要饿个二、三天,那可真是要命。你们看放焰口的时候,饿鬼的喉咙很细,咽喉如针,饭在他面前又想吃却吃不进去,饥火所恼就是这个状态。“为求食故,造诸恶业”,为了求食才造诸恶业,如果听到我药师佛的名字,至心称念,我当先以上妙饮食满足他的要求,什么叫上妙饮食?我前面讲了,药师法是教我们生活的,饮食、呼吸、睡眠,这是人的生活要素。佛家是很重饮食的,吃在我们湖南话叫“qia”。有人讲吃在广州,真正会吃的,真正懂得吃的在佛门,吃在佛门。
  佛家讲两个轮子转,一个叫法轮,一个叫食轮。佛教有一句话“法轮未转食轮先”,即法轮未转的时候,食轮开始先转起来;也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前行;也就是礼仪未备的时候,予民衣食,给老百姓穿衣、吃饭,温饱之后才能讲礼、讲乐。
  大家在药师法会期间,在寺庙里面转了几天食轮。在寺庙里吃饭,不晓得你们的感受如何?为什么讲吃在佛门?真正讲吃、懂得吃是佛家。我并不是说山珍海味佛家做得好,那是俗家的菜,佛家是从法性上懂得吃的根本道理。为什么讲吃在佛门?佛教认为我们人与宇宙的一切关系可以说都是吃的关系,人吃人、人吃地,同时天也吃人、天也吃地,地也吃人,我们人与人,我吃你,你也吃我,这个并不是鲁迅先生讲的人吃人的社会,而是讲我们互相依赖。你看我呼你吸,你吸我呼,一个世界里,呼吸的是同一个空气。当然我们说有隔离,但隔离还是有限度的,整个大气环流还是通的,所以在一个世界、在一个宇宙内大家休戚相关,必然发生互相接触、互相吸引的关系,实质上就是一个吃的关系。所以吃在佛门。
  佛家把食分为几种,一种叫段食,一段一段的吃,象我们现在吃东西就是段食。早晨吃一餐,中午吃一餐,晚上吃一餐,有的还吃宵夜,这是分段饮食,这种食符合胃肠的生理需要。还有一种食叫触食。比如你眼睛接触什么?眼睛接触色,那么眼就以色为食。耳朵接触什么?耳朵接触声音,以音为食。鼻呢?鼻是嗅觉器官,以香为食。舌呢?就是酸、甜、苦、辣,以味为食。身体以触为食。什么叫身体以触为食呢?你看我们身体接触到比较光滑、柔软的物质,你就感觉舒服,象接触很柔软的毛巾,如果摆个大的粗糙石板,那种粗糙的感觉就不舒服;身体在适当的温度以内才感觉舒服,高过一定的温度就发热,感觉不舒服;低过一定温度,发冷,也感觉不舒服。所以身体以接触为食。那么,我们的思想意识以什么为食呢?思想意识以法为食。法就包括我们现在讲的各种知识、各种学说、各种理论。意识是以法为食的,我们常常讲的精神食粮,就是以法为食。我们常常讲这个人脑筋空虚,他需要懂得点道理、懂得点知识,这就指精神食粮,就是以法为食。
  第二种食叫触食,这个触食佛家讲得最精。眼以色为食,不是让你看电影,看电视,那样就营养好了;耳以声为食,也不是让你听得多就有营养了。真正的营养,佛家告诉你怎样的色来营养你的眼,怎样的音来营养你的耳,怎样的香来营养你的鼻,怎样的味来营养你的舌,怎样的接触能来营养你的身,怎样的法来营养你的意识。
  第三种食是识食。段食主要是针对我们一般物质生活需要的;触食针对我们的六根,针对我们的第六识、第七识。识食针对我们的第八识阿赖耶识,就是我们人到死的时候,人还有一口气,那一口气吊在那里,他还没有走,那气叫命根气,配合命根气产生出来的念头就叫识食,佛门对这个识食讲得很多。
  佛教经典上有许多关于佛成道与食的关系的记载,说:“释迦修苦行次,心自念言:我今日食一麻一米,乃至七日食一麻一米,身形消瘦,有若枯木;修于苦行,垂满六年,不得解脱,故此非道。不如昔在阎浮树下,所思惟法,离欲寂静,是最真正。我今若复以此羸身而取道者,彼诸外道当言自饿是般涅槃因。我当受食,然后成道。即从座起,至尼连禅河,入水洗浴,洗浴即毕,牧牛女供上乳糜,释迦食之,身体光悦,体力充足,堪受菩提。………释迦独行,趣毕波罗树下,结跏趺坐,腊月八日,明星出时,霍然大悟。”这就说明释尊成道,得力于食。成佛,就是要转识成智,而识的原料,却要由食供给,可见识与食的关系,是何等紧密而重要了。
  我们要晓得这几个关系,即上面所说的食与识的关系,吃东西跟我们思维意念的关系,吃东西跟时间的关系。食、时、识这几个关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什么要段食呢?如果吃一餐可以一年不吃饭或三年不吃饭,那不就更好?分段而食,是因为不分段做不到。我们吃了东西以后,就消化了,为什么能够消化的呀?消化的关键在哪里?消化的关键在时间。早晨七点钟吃饭,到中午十二点钟就消化了,中午又要吃饭,所以吃饭跟时间的关系很大。那么时间又怎么算呢?二十四小时一天,白天一半,晚上一半,就是昼一半,夜一半,古时候一天十二个时辰,所以吃饭跟这十二个时辰的关系很大。这十二个时辰,我们把它形象化,就是药师经后面要讲到的十二个药叉大将、十二神将。我们吃饭靠十二药叉神将,他们帮我们消化,这样你才能一段一段地来食。你要出了毛病,你这一段到下一段不想吃了,没消化,就是你身体跟时间没有协调,没有配合好;不晓得你得罪了哪个药叉大将,他给你出了毛病。所以这个食跟时很有关系。天生我们人,天又生一些食品来供养人,那么人消化这些食品就要跟天地配合,就要跟天地运行时间相协调,所以佛家把食分为几个时间,食时分四种:
  1.天食时——清旦之时,即诸天之食时。
  2.法食时——午时,三世诸佛以午时为如法之食时,过午则为非时。
  3.畜生食时——日暮之时,是畜生所食之时。
  4.鬼神食时——昏夜,是鬼神所食之时。
  清晨是天上的人吃饭的时间,中午以前是人吃饭的时间,晚上是饿鬼吃饭的时间。如果按时间来说,大老板都是夜生活:清早不起来,睡懒觉;晚上活动吃得多,那是饿鬼吃饭的时间。在佛教来看,出家人也好,有些持戒律的在家人也好,他吃饭讲究过午不食,过了中午,他就不吃饭了,这个叫斋。什么叫吃斋呢?斋是一个法门,在古时候释迦牟尼佛没有降生之前,印度就有这个法,所谓劫初圣人便教人持斋,不过那时的斋法只以一日不食为斋,后来释迦牟尼佛把它进一步明确规定下来了,过午不食,这个叫斋法。现在我们把它搞错了,以为吃素不吃荤就是吃斋。吃素不吃荤这叫素食,不是斋食,斋食就是过午不食。素食只是不吃荤,所以素食还不能代替吃斋。吃斋是过午不食,为什呢?就是因为学佛的人要修道、禅定,要由戒生定,由定而发慧,这过午不食的精义正和其他的戒法一样,便是专为资助修定而设,所以它列于八戒之中,而它却比任何资助修定之法为切要。这是因为修定用这个色身,若是不得食物,便会虚弱无力,色身不济,心识也因之不明,所以自饿外道,不成正觉。但是所摄食物过多,腹中时常饱胀,又会阻碍气机、虚靡血液,使心识昏沉而贪睡眠,营养过剩而起性欲,在昏夜之中尤难支持,因此特立过午不食之限制,以便修定之人色力坚强,心识明朗,睡眠不作,恶念不生,才能得到一个修定的体,从此修定,自然能深入三昧。否则,体上便有许多障碍,用上无穷困难。所以修定者多发慧者少就是这个缘故。你看这斋法的规定是何等微妙,何等精深,总之,学佛的人他为了自身的阴阳能够跟天的阴阳平衡、协调,过了午时就不食了,因为午时是心血来潮的时候,不能在心血来潮的时候吃东西,所以就过午不食,这很合于生理意义的。
  我再进一步说,整个佛教所有的法门都是吃的法门。如果我们把佛教的教理概括为四个字的话,叫缘起性空;那么把佛教的实践,就是他的行动,即各种佛法、佛事活动,包括我们药师法会在内的各种法会,简略地概括起来也是四个字:上供下施。对上面供养,下面布施,都是吃呀。上供佛、菩萨吃,下施于饿鬼、畜生吃。
  佛教讲食,讲得很深、很精。他讲吃正好是我们人跟天相应活动的一个部分。吃也好,睡眠也好,呼吸也好,都是我们人天相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部分协调了、平衡了,我们就没有病,就是在药师定中;不平衡、不协调了,我们的毛病就来了。我不是说笑话,吃在佛门,佛法就是个吃。如果将来修东密,学藏密,藏密一个很难学的法就是大黑天。大黑天是什么?大黑天就是管吃的。你们看老百姓几千年的风俗习惯,到了腊月二十三要送灶王菩萨请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三十号晚上要把他接回来。送的时候还要供些糖,好象把他嘴巴粘糊粘糊:让他说甜话,这里你哄灶王菩萨,其实是自己哄自己。灶王菩萨从密教来讲,他是大黑天的一个化身,所以敬灶王菩萨不是偶然的,民俗传到现在,还是有很深刻意义的。在很古的时候,在周朝就有灶神,就有祭祀灶神的;唐朝密教传到中国来以后。大黑天的法曾经盛行一时,后来因为不清楚、不懂得,慢慢地就失传了。大黑天很重要,他告诉我们怎么吃。药师佛的这个愿,就是说我成佛以后,如果这些众生为饥火所困扰,在他造业的时候如能够称我的名号。我就给他上妙饮食,使他吃得好。这个吃,一个是物质上的吃,另外一个是精神上的吃,物质上的吃叫物食,精神上的吃叫法食。药师佛的大愿说,我以法味令住安乐乃至菩提。他物质上饱足了以后,我还得给他讲法,使他懂得法的味道,享以法味,令他安住以至使他成佛,这是药师佛的大愿。所以药师佛是在告诉我们生活,告诉我们饮食,那么我们从这里而能得到什么?吃饭一定要注意时间,要和时间配合好才能消化,这是吃的第一个条件。懂得时间,就懂得饮食。佛教讲饮食,要懂得时间,能够慢慢地练,学会过年不食最好。吃斋,过午不食是天人同步的一个步骤。再一个是素食,如果不可能天天素食,你可以在一个时间内素食,像八关斋,八天、十天、五天或者一定的时间内素食,不吃荤。素食、过午不食,这都是我们饮食的方法。
  再有很重要的,除了物质上的饮食以外,还要有法食。什么叫法食?即以禅悦为食。你们看到过堂了吗?过堂的师傅在早餐、午餐的时候念的一句话叫禅悦为食。就是在你吃饭的时候,你不能修了,但是禅悦——以修定的法义来观照吃饭,这叫禅悦为食,也是《盂兰盆经》上讲的:“先行禅定意而后食”。有所谓五观,出家人在饭来了以后,他做观想:一粒饭、一粒米来之不易呀,人供养我吃饭,我享受布施,我应该更加修行,修好功德回向给布施的人,回向给法界。他吃时做这个意念,叫浅的禅悦为食。稍微深一层的呢?假设我们学药师法,药师咒后头有“鞞杀逝,鞞杀逝,鞞杀社,三没揭帝,莎诃”,我就做一种观想,饭就是药,我身体就是药治的对像,药来,药来,治我这个对像,治我这个病,这也叫禅悦为食。因为佛教看待食物,即不能认为是不善法,也不能认为是无上的善法,只是认为是一种药,而其最精妙的食制,便是过午不食。所以禅悦为食内容很多,看你修什么法,或者修行到一个什么地步,以什么为食。佛教不光是以物质为食,还有一个精神的食。精神的食不光是看书,还有配合你物质为食的时候做你的精神活动的禅悦为食。所以,我们概括佛教的食法,就是“过午不食,禅悦为食。”
  我们讲吃,吃是我们传统文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惜现在吃的文化都把佛教文化丢了,他们都是讲山珍海味,苏菜呀,粤菜呀,鲁菜呀,川菜呀,湘菜呀,这些菜系、菜谱佛家不讲的。就是讲素食,讲吃素,有好多食素的办法失传了,而且有些素餐搞得不合理、庸俗化,本来该不杀生,但做素席的时候,还做成肉的样子,供上去的是素鱼、素虾。本来意义就是不要吃荤、不要杀生,你素菜还搞这些东西,命这些名子,跟俗用的菜名一样,甚至用些漂亮的名子来遮饰,这就更不好了。原来的素食不是这样,饮食要讲究的。
  中国有一种很古老的文化,叫做茶禅文化:吃茶、参禅。禅文化是佛教的,茶文化是原来中国固有的,这两种文化合在一起叫茶禅文化。现在讲饮料吧,中国讲茶。中国茶来源很久,传说神农尝百草中毒,在茶树底下把他的毒解除了。茶能解毒,茶能饮用,茶还能食用、药用,中国很早就知道用茶帮助修行。在晋朝的时候,有些出家人就懂得,拿茶跟大枣,还有几种药物熬成汤煮稀饭吃,来补气养身。中国可以说是茶国,从唐朝起,到宋、元、明、清,各代都有发展。茶的技术各个时代也不同,有烹茶、调茶、熬茶、沏茶等等。由茶引起的文化的东西多了,如茶书、茶经、茶食、茶馆乃至于北京的大碗茶。
 我们庙(柏林寺)有一桩有名的公案“吃茶去”,赵州和尚吃茶去。饮和食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人的生命不食还可以多维持几天,不饮那就困难多了。所以茶里有禅,禅里有茶。天下真正的原始的泉水很清澈透明的。我们舌头尝起来最平淡的是什么?是茶叶。以最平淡的茶叶用至清的水煮出来的那个味是禅味。所以茶、禅文化结合在一起也不是偶然的。大家都知道中国吃茶最讲究始于唐朝。唐朝有部《茶经》,著这部书的人叫陆羽,陆羽是个孤儿,他是被和尚拣来在庙里养大的,他就是在庙里吃茶长大的。茶禅文化,我们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日本的茶道就是中国的茶禅文化传过去的。在日本,结合他们的具体情况,茶道成为他们的修养方法,而且普及到了民间。中国饮茶的方法也传到英国,英国伦敦现在有什么午夜茶、中午的时候吃茶等。所以我们讲中国文化,讲饮食文化,要讲究吃茶,要复兴中国自己的茶道。
  完整地讲,佛法讲九种食,即:
  1.段食——分分段段啮碎而食者,香味触三者为体,即寻常之食物也。
  2.触食——六识触对可受之境地而生喜乐以长养身心者,如眼之于美色,乃至于身之于软滑是也。
  3.思食——意识思所欲之境,生希望之念,以资于诸根者。
  4.识食——小乘为六识,大乘为八识,此等心识,能支持有情之生命,即前述之命根识也。
  以上为世间四食。
  5.禅悦食——修行之人,得禅定之乐,能养诸根者。
  6.法喜食——修行之人,闻法生欢喜,资慧命,养身心者。
  7.愿食——修行之人,发誓愿而持身修万行者。
  8.念食——修行之人,常持正念,念出世之善根而不忘,以资慧命者。
  9.解脱食——修行之人,解脱恶业之系缚,于法得自在,以长养一切善根终得涅槃之乐者。
  以上为出世五食。
  总之佛法根本为戒定慧三无漏学。一切法门者要从禅定中修,从禅定中证,从禅定中悟,从禅定中得;离开禅定,谈学谈修,谈证谈悟,无有是处。奉诸学人,由持戒而修定,由修定而证慧。共证菩提,同圆种智。
  药师如来第十一大愿,是希望我们“得妙饮食愿”,使得众生得到上妙的饮料食品的愿望。
  第十二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身无衣服,蚊虻寒热之所逼恼,若闻我名,至心称念,随其所好,即得种种上妙衣服,宝庄严具,伎乐香华,皆令丰足,无诸苦恼,乃至菩提。
  前面讲饮食,第十二愿就讲衣服。药师佛发这么个愿,若诸有情,因为贫穷困难没有衣服穿,也没被褥,没有帐子,苍蝇蚊子来惊扰,这样的昼夜逼恼是不胜疾苦的,愿使这些苦恼的有情能得到安乐,只要听到我的名字,专心称念,如法受持,那么称药师名号功德的威神力量就能随其所好,你高兴什么,就能得到什么,长的、短的、厚的、薄的等等上妙衣服,还有花蔓、涂香,一切宝庄严具,象首饰啊、宝石啊,房间里头一切你需要的装饰、书画、古董啊等等。这十二大愿叫“得妙衣具愿”。
  在讲完药师十二大愿以后,释迦牟尼佛跟文殊室利交待一句,总结一句。
  曼殊室利,是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上面讲的十二大愿就是药师琉璃光如来在因地行菩萨道的时候,所发的十二个微妙上愿。首先是生佛平等愿,以后是要有正知正见,思维要正确,行为要合理,生活要丰富,有缺陷的地方,要给他弥补,有病痛,要给他医治、救治,有痛苦要给他安乐。你看,药师的愿不但着重衣服、饮食这些物质生活方面,而且还注意到了教育、健康正常的娱乐以达到我们全人类和乐生存。所以修药师法,从药师十二愿我们也可以看到,学佛不是死后才有好处的,不是让我们等着死,等着往生,对现实不顾。佛法在现实的人类生活当中,就能够帮助我们提高物质生活和我们的精神生活。所以曾有许多大德,包括太虚大师、赵朴老在内,都提倡人间佛教这样—个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佛法到今天,出世是根本精神的一面,但只有这一面不行,出世还得入世,世法、出世法要圆融。所以我一开始就讲了,快乐有现世的和未来的。学阿弥陀佛法是未来的快乐,学药师法是现世的快乐。当然现世的快乐和阿弥陀未来快乐最后都要归结到究竟涅槃的快乐。药师法就是要我们在现实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已经得到满足的基础上,发大乘心来修菩萨行,象药师佛那样发愿来利益众生。所以我说这部药师经、药师法对我们现实世界来说是比较当机的,它不是脱离现实来讲的。你看我们现实的问题,无非是大家都忙来忙去,都是为了嘴巴在忙,为一个人的嘴巴,为一个家庭的嘴巴。各种文明的开发都是为吃服务。所以今天我们弘扬药师法是当机的、准确的。
  《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上卷就讲完了。六佛药师我们讲得比较简单,因为第七佛的药师可以把前面六个药师佛全部包括进去。前面六个佛的四大愿也好,八大愿也好,都可以归纳到第七个药师佛的十二个大愿里头来,这药师佛的十二愿就包括了前六个佛的种种愿。如果大家用点心,可以做个功夫。你看,第一个药师佛光胜世界,善名称吉祥王如来,他发了八大愿,第一愿是什么?这个愿是药师佛十二大愿的哪一条?你把他分分类,做一个这样的分析归纳工作,你就会知道前面六佛药师大愿最后都可以归结到第七个药师佛,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学药师经、修药师法,他的本质在修药师定。那么你修药师定要有个前提,按药师经讲,你发愿,要把愿幢树立起来,这个愿就是你的戒,你在愿幢、在戒的基础上再来修药师法、药师定。
 

 





 

冀ICP备10208429